2005年9月,四川省仪陇县县城由金城山半坡的金城镇南迁到了嘉陵江畔的新政镇,这座川北古县迈入了发展新阶段!搬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老城坐落山上,无河流水系,严重缺水;二是城在山间,无法进行拓展建设。2025年是仪陇县城搬迁二十周年,本期主题将围绕仪陇新老县城的城市风貌、历史古迹、地理景观、人文要素等内容开展行摄观察,并做简单记录,以此纪念二十年“城影”岁月!
仪陇老县城(金城镇)
(1)仪陇县沿革概况
远古华夏九州,仪陇辖境隶属梁州。春秋-战国时期为巴子国地;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灭巴国,建立巴郡,仪陇辖境时属巴郡阆中县地。两汉各分属巴郡阆中县(今县域西北)与宕渠县(今县域东南)地。遂又历经蜀汉-两晋-南朝(宋.齐)朝代更迭,至南朝梁代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始设隆城郡(专名取自‘隆城山’,即金城山)与仪隆县(专名取自‘大仪山’,今老城西北),郡县同治,城廓坐落在金城山顶。南朝梁代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先设伏虞郡和安固县,大同中叶又设宣汉县;其中伏虞郡与宣汉县治今仪陇县柳溪镇大罗池村。西魏(公元535-557年)仍袭梁制,隆城郡辖仪陇、大寅两县,伏虞郡辖宣汉、安固两县。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割隆州的隆城郡,巴州的伏虞、义安郡置“蓬州”,因蓬山得名,州治在安固县(今营山县绿水镇安固场)。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 ,仪隆县属蓬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宣汉县改为伏虞县。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废州改郡。仪隆、大寅属巴西郡(郡治今阆中市),伏虞县属清化郡(郡治今巴中市)。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 ,再度复置蓬州(属山南西道),领辖仪隆、大寅、伏虞、安固、宕渠、咸安6县。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方州,州治与仪隆县治同设于今金城山顶。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方州,仪隆县复属蓬州。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仪隆县城由金城山顶移至山腰(金城镇所在地)。唐代大历初年(公元768年左右),为避唐玄宗李隆基之名讳,仪隆县改称仪陇县。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 ,大寅县改称蓬池县(治所迁驻今蓬安县茶亭乡蓬池坝)。五代沿袭唐制 ,以州领县。 蓬池、仪陇、伏虞3县仍属蓬州。北宋蓬州称咸安郡(属利州路),领辖仪陇、蓬池、伏虞、 营山4县。元代仪陇县属四川行省、顺庆路、蓬州所辖。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废蓬池、伏虞二县省入仪陇县。仪陇县境版图自此基本定型。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仪陇县并入蓬州。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清代仪陇县属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治今南充市顺庆区)所辖,清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因避皇帝溥仪名讳,又一度改称宜陇。民国元年(1912年),复名仪陇,时属嘉陵道。民国24年(1935年),划归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3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攻占仪陇 ,并在金城镇建立仪陇县苏维埃政权。红军撤离后,仪陇县恢复旧制,直到1949年12月23日。1950年成立仪陇县人民政府,旧属川北行署南充专区;1952年川北行署撤销后,改属四川省南充专区(1968年改称地区)。1993年南充升设地级市,仪陇县一并划归至今①。
(2)附记:仪陇县古治所
仪陇县始置于南朝梁天监元年,但治所在何处,诸说不一。《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舆地纪胜》、《方舆纪要》、《四川通志》、《四川郡县志》、清代同治版《仪陇县志》、民国版《仪陇县志》等历代文献书刊,均一致认为:“县城原在金城山顶⋯⋯开元二十六年移于山下平溪 ,即今理也”。而近有著述说:“县城在今仪陇县西北观紫公社西南顺仪场”、“在今铜鼓乡旧县坝”、“在今县西南土门场”。此次新修《仪陇县志》(1994年版),经反复查核有关历史资料后 ,仍以《太平寰宇记》和旧县志为准②。
(3)金城风貌
金城镇依山脊崖线而建,房屋错落层叠,道路狭窄蜿绕。“老车坝”因老汽车站所在地得名,为城内相对平缓的空间(称其为‘坝’),格局呈环岛(转盘)。车站对面是朱德纪念公园与铜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正国级领导人之一朱德,仪陇县马鞍镇客家人)。前往仪陇新县城、南充市区、成渝两地或部分周边乡镇的出租、订制、网约车辆都在此待客,于老城内发挥着客流集散点功能。
金城镇按照方位,分别由东环、西环两条过境道路支撑起路网主骨架,并与建设北路、瑞泉路在老车坝转盘交汇,形成“H”状4向节点通达。图中是建设北路(南向),图右为老汽车站,仅剩少量发往周边乡镇的班车,大楼现用于商业租赁与酒店客房。售票处也改成了提供驾校报名、旅游包车、网约车加盟的咨询场所。
建设北路-西环路为G244国道在金城镇的过境走向。G244国道北起内蒙古乌海市,南到重庆市江津区,全长1567公里,经过了蒙、宁、甘、陕、川、渝6个省市区,2013年由沿途多段省道衔连升级。所以在金城镇涉及G244国道走向的地方,便能看到“江津方向”指示牌(金城-江津国道路径,全长约338公里)。
瑞泉路-东环路是“南部-土门-日兴-马鞍”省道在金城镇的过境路段,这条省道西接G212国道(甘肃兰州-广西龙邦口岸),东连G245国道(四川巴中-云南绿春)。根据前方路牌信息显示,最远可前往达州市平昌县,连接G542国道(四川广元-重庆万州)。另外,目前金城镇无高速公路,距离最近的高速互通出入口在镇东约8公里的仪陇县日兴镇(S2成巴高速)。
奎星街通连老车坝与禹王街,是金城镇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历史古建筑——“仪陇奎阁”就在这条街旁。奎星街两侧的建筑密度非常大,电线铺架显得杂乱无章。楼房下边均开设了底商店铺,经营有百货、服装、餐饮等。老城氛围浓厚。虽然热闹人气旺,但整体空间感觉很压抑。
奎星街、禹王街交汇路口。前方“好想来零食店”那栋楼,为百货大楼旧址,也是禹王宫古建筑的大概位置。图右树干处即老县政府大门。
禹王街老县政府街区全景。图右五层楼房是县政府的配属建筑,多家县级单位以前曾在楼里办公,现在租赁给了一些私人搞商业经营。图左玻璃幕墙楼宇是金城镇最大的商住综合体——方州中央广场。该项目拥有超市、餐饮、会所等业态,还有三栋高层住宅,矗立老城核心位置,俨然地标视觉。
老县政府门口,一群老人正围聚着下棋与打牌。在县城及乡镇,此场景很普遍:年轻人大都外出求学或上班,体制内工作者、中老年退休者、少年儿童是县城乡镇里最多的常住群体。大家虽然收入不高,但消费低,压力小,每天都过着安逸闲适的玩乐生活。1933年红四方面军占领仪陇县城后,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老县政府就是办公点。门前树干花坛下立有“仪陇县苏维埃政权”的文物保护牌和历史内容介绍,字迹早已模糊不清。
原仪陇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2005年9月由此南迁新政,旧址现为金城镇政府驻地。本文开篇就提到过仪陇县城搬迁的两大因素,中国有句俗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一个人,当然希望节节高升,事业有成。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高处缺乏长久水源,根本无法承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生活、生产需求,同时山崖地形对于现代化发展也存在诸多限制。特别是在和平年代,一旦环境自然不好只能选址搬离。
老县委办公大楼在金城镇政府(老县政府)北侧180米,现在是金城派出所。
状元街地处老城北侧,沟通禹王街与潘家桥,老教委与金城小学都在这条街上。金城小学,前身是“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朱德曾到该校担任体育老师,现已纳入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朱德回到家乡,并为学校题词(图中碑面字迹)。这些孩子们从小生活在金城,一旦上了中学,他们大都会选择离开家乡,去感受外边的精彩世界。而多年以后,他们还会对金城产生浓厚的家乡情怀么? 是否能遥想起那段童趣时光呢? 学校旁边分别为仪陇县粮油公司旧址(图右)和油坊市场,状元街除分布有教育功能外,就是商贸场所了。
仪陇县文庙,位于金城小学南侧,始建于清代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为重檐歇山式穿斗木结构,五开间,六架椽 ,面阔25米,进深13米 ,高9.6米,建筑总面积325平方米。五十年代文庙进驻县粮食局办公,大成殿也改建作为粮仓。六十年代被拆毁房顶藻角、正脊鸱吻、正中宝珠。现存房盖、屋架③。
文庙内部,现在作为教育培训机构使用,孩子们正在玩耍、锻炼。最里边是大成殿与孔子画像,文庙四周也被高密度建筑环抱,抬头仰望便是房屋。
清代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版《仪陇县志》(曹绍樾 胡晋熙 编撰)配套舆图中对“文庙”的标注。
文庙对面是仪陇县老教委旧址,这里有一处架空层平台,可以直观金城镇的山地空间格局,立体画面感很震撼。平台下方是竹溪桥街(状元街延伸)与东环路(南部-马鞍省道过境段)的V字型岔路口,道路循坡起伏,房屋层叠错落。金城镇通过东环路,也很快能前往日兴镇进入S2成巴高速。
仪陇奎阁(奎星阁),始建于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整体为“六边形穿斗纯木结构五重檐盔顶式”楼阁建筑。基座占地144平方米,底层面积82.3平方米,通高18.69米,上下共五层。因长期失修,彩画剥落,装饰凋残。六十年代险些被拆,但终究得以幸存。1980年县政府拨款重修。楼阁重檐天花板上彩绘着《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西厢记》、《水浒传》等名著系列人物故事画面148幅;飞檐翘角分挂银灰色铁风铎36口;阁顶呈宝盖形,宝珠四方各嵌小玻镜一张④。虽然保留了奎阁原貌,但因长期疏于管理,现已基本荒废。楼前矗立两尊石狮雕像,守护文脉信仰!
仪陇奎阁建在一座坡丘上,尽管也打造了公园,但环境却并不好。文物保护牌立于门前,农贸市场就在旁边。
清代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版《仪陇县志》(曹绍樾 胡晋熙 编撰)配套舆图中对“奎阁”的标注——其位置在县城南门外。
金城镇文化街,方州小学、仪陇中学金城校区(原金城中学)、金城第三幼儿园都集中在这条街上,文化对应教育,故称此街专名。文化街所处金城山崖壁下方,属砂岩地质,岩性松软,非常容易发生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图左挂了一块转移路线指示牌,转移安置方向是老城内空间相对宽敞的仪陇中学金城校区。因金城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城内学校、医院、住宅等敏感功能区(傍山临险),需切实做好防灾减灾类应急疏导预案,既要预防灾害发生,同时更要避免灾害来临后造成较大损失。而图右粉面馆招牌的名称,也算当地人的一种情怀价值利用吧。
设在文化街末端,仪陇中学金城校区门口的“宋状元李协恭故里”牌坊。李协恭是仪陇县旧县坝(今铜鼓乡)人。协恭3岁时父亲去世,生活艰难,其母陈夫人带着他到舅父陈君宪家栖身。陈君宪可怜妹妹年轻守寡,又怕其生出意外,逼迫她改嫁。一天深夜,不愿改嫁的陈夫人给兄留书一封,请他念舅甥之情,好好照顾年幼的李协恭,便逃到庵堂出家为尼。陈夫人出走后,陈君宪十分着急,四处查找无果,便悉心抚养李协恭。协恭7岁时被送进私塾,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受舅父器重。舅父聘请名师对其进行教诲,几年后李协恭学业大进,才华横溢,参加乡试,名列前茅。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5年),李协恭赴京参加考试,高中状元。李协恭功成名就,奉旨回乡省亲。他念母心切,四处寻访,不想其母已病逝于庵堂中。李协恭来到母亲坟前,见野草丛生,心生悲痛。为了报答母亲生育之恩,他在庵堂旁边修建了报恩寺。清代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仪陇县令王者政在县城试院前建状元牌坊,亲题“宋状元李协恭故里”匾额于坊楣,以寄轸念深情⑤。金城小学与老教委所在的状元街,便是为了纪念李协恭而命名。
金城镇的建设用地空间极其有限,仅在城内部分山坡崖线处才能找到相对宽敞的平台。这里是老城东北侧的金粟广场,图中远处崖壁为仪陇著名人文自然景观——金粟书岩,一段刻在岩石上的书法长廊。禹宫社区办公室位于广场中央,因涉及用地属性,并不在老禹王宫遗址范围内。
从金粟广场旁边的蜀锦大酒店平台窗口眺望金城镇商业区(镇政府-方州广场一带)
金城镇东侧群山绵亘(日兴、马鞍方向)。金城镇坐落的山体,属四川盆地与大巴山南麓余脉的构造结合部。地势隆升起伏,水系涌出外流,制约城市发展。
金城镇核心街区海拔518米,作为建造在山上的城市,如今就连城缘崖线都已密布住宅楼盘,而且大都架空修筑,吊脚悬梁。虽然会采取一定工程措施,但安全隐患仍较大。那么对于城市防灾、预警等各项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民国始设金城镇,五十年代初更名为城关镇,1980年地名普查后再度复名金城镇。另外,金城镇一些建筑或空间制高点很适合拍摄山城风貌格局,即便没有使用航拍设备,也能够找到相关点位进行作业。
眺望金城镇北面城市空间与金城山公园,山顶建有“金城寨”,海拔666米,唐代中叶之前的仪陇(隆)县治所。
历代文献方志对金城镇均多有记载,例如宋代《太平寰宇记》(乐史编撰)云:“山在县北,上平下耸,众山环向如雉堞,故名…… 上有石,如贮米囊…… 又名金粟山,山顶有金粟堆”。明代《大明一统名胜志》(曹学佺编撰)云:“古方州置在方城山下,今县址也。金城亦作方城,四面方正如屏故名,又做隆城”。清初《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编撰)云:“山本名隆城,梁置县在山上,凭险为理,因曰隆城郡”。南朝梁代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仪陇县置于山顶上。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县治移于山腰,至今未改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