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巴國

巴國是周朝時的一個姬姓諸侯國,自稱為郙(楚系文字作「郙」,秦系文字改作「巴」[2],而「巴」的含義則有蛇、草、水流形狀等多種說法[3]),其版圖以陝東南、四川盆地東部及鄂西為中心,而具體範圍則因時而異[4]。國內的主體居民為巴人,由多支不同起源的族群構成[3]。

巴國本為商朝的方國之一,後因協助周武王伐紂有功,在西周成立之初便被周武王封為姬姓子國(國君封爵為子的諸侯國)[5]。巴國起初建都於江州(今重慶渝中區),戰國時期受鄰國楚國的軍事壓力所迫,先後遷都至墊江(今重慶合川區)、平都(今重慶豐都縣)、閬中(今四川閬中市)和枳(今重慶涪陵區),最終於公元前316年為秦惠文王所滅[4]。有學者認為先秦時期的巴國不止一個,周武王所分封的姬姓巴國僅為其中之一,而據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段渝的論述,姬姓巴國便是先秦唯一的巴國,史籍記載的巴地八族和廩君蠻都只是生活在巴地上稱為巴的族群,並非其他巴國[3]。

在文化上,巴國與西鄰的古蜀與東鄰的楚國相互滲透,彼此之間都受到深刻影響[4]。巴文化的主要特點包括:一、大量使用巴蜀符號,多刻鑄在青銅器和印章上;二、巫鬼文化異常發達,在四川盆地東部和鄂西一帶,特別是在三峽地區,形成了一個頗受注目的巫文化圈;三、樂舞發達,人民能歌善舞;四、具有崇拜與畏懼白虎的傳統以及豐富而悠久的女神崇拜傳統[4]。由於巴、楚兩國曾長期交往,楚文化受巴文化薰染尤深。戰國時楚郢都內有名為「下里」的巴人聚居之處,下里巴人唱的歌,在郢都有很多人都能聽懂,並有數千人應和[6]。巴文化中對楚人影響最大的,則是巴人的巫鬼文化長期在楚地盛行不衰[4]。此外,巴人的樂舞對後世更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西周初年,周人為紀念武王伐紂而創作的「大武舞」,其動作設計即是取自巴渝舞。西漢初年高祖劉邦下令將巴渝舞引進宮廷,從此巴渝舞便成為歷代皇朝的宗廟祭祀舞曲,直到隋代而止。巴渝舞在民間也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在西南地區長久保存下來,形成了諸多流派。江南地區的「盾牌舞」,湘西地區土家族的「擺手舞」,四川盆地東部巴人後裔的「踏蹄舞」,均為巴渝舞的變體[4]。


1.《華陽國志·巴志》:「東接朐忍,西接符縣,南接涪陵,北接安漢、德陽。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
2.李學勤. 包山楚简“郙”即巴国说.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6, 33 (6): 14–17.
3.段渝. 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 歷史研究. 2006, (6): 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1).
4.段渝. 巴国的历史和文化. 重慶三峽學院. 2009-03-25 [202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5.《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又「巴國遠世,則黃、炎之支;封在周,則宗姬之戚親。」
6.[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